“江山奔如画,内美静中参”,这是黄宾虹的绘画创作观之一。“内美”是主体内心的审美观照,是人格与生命力的物化,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气度。而这一至高至远的境界,只有在静观中参悟和体味,才有可能臻此境地,而非单纯的技法元素所能达到。近期我在画一批写生册页时,深深地感悟到宾虹老的创作精神。
这批小幅山水,在表现语言上,较多地强调了用笔。用笔不外乎以勾皴擦点染等为主,完全都是书法用笔。黄宾虹对此有过一番精妙的自白:“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我画山水,于转折处,必须使其圆浑,这样才能气厚。所以此时此刻,非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笔,不能成其厚。而山的相背处,也必须通过阴阳关系来体现。所以此时此刻,用蔡邑八分飞白执法为之。如此等等。所以,用书法之法作画,初看虽略觉草率,而能细嚼慢咽,品味无穷。故黄宾虹说“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最为上品。”
墨法食欲笔法相辅相成的。黄说:“笔力有亏,墨法无光”,“墨法搞下全在用笔。”可见,笔具有统领作用。黄宾虹的笔法有如下特点。突出勾勒,强化骨体。六法第二即讲“骨法用笔”,骨法是黄宾虹山水的核心,立形存质皆赖于此。但他的骨体用笔是勾皴合一。由于他用笔有的是小短线,用笔快,或长或短,有时与点重合,起到了以点代皴的作用。点在传统山水中,原常用于代表苔草等形态,但在黄宾虹的山水中,线和皴向点的靠拢,有时模糊了山石与草木形态的差别级界限,山体更加雄浑。黄的皴法,皴与皴既不相让又不相碰,浑然一体,使山的石感与质感很强。他的擦和染,是与勾皴交互,这使得他的山水的气感、重感及灵动之气毕现。
我在体会宾虹老的用笔时,着意于短笔皴与点的穿插,力争做到不相让又不相碰。在用笔时,把握住时间控制,使线吃透纸,又能让皴和点相覆但不糊涂。不糊涂才能先使画面干净,然后出现静穆及内美的艺术效果。
写生难画。难在用笔要快,山势不乱,笔笔有骨,皴皴出肉,水墨交混,气韵生动。看黄宾虹的很多写生稿,都做到了。他归纳的“五笔七墨”而显出的“黑、密、厚、重”和“雄、深、雅、健”,是我们需要修炼才能体会的。
李毅峰《湖山清晓》
李毅峰《画道》
李毅峰《丘园养素》
李毅峰《山以浑为宗》
李毅峰《山中即景》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