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峰 《元气淋漓障犹湿》)
一切始于自然观
中国山水画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寄情自然的山水观。人与自然的相生相长,使得人从身体、心理到思想无一不与大自然的四时变换合序合养,这就令山水画从发轫之始已经定位,那就是:在表现自然山川万象的过程中挖掘和探究艺术规律,又在艺术表现中发现自然规律,发现人和自然的关系。
(李毅峰 《波澜峦嶂》)
我们知道,早在先秦,哲人老子的《道德经》中已经说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到了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六朝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发端和形成。魏晋以降,玄学的盛行,“任自然”的思想使得山水画迅速作为具有独立语言特性的艺术形式,开始走向千百有思想的士大夫阶层,成为他们表现自己认识观的特有载体。
近百年以来,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那种以文人画水墨写意为主流的创作趋向,在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出现了重要转折。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开始尝试新技法、新材料乃至新工具,在创造新的语言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给当代的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固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当下的中国山水画在创作上仍普遍缺乏一种中国式山水的思想或观念,即中国山水文化感召下的艺术创作观。
(李毅峰 《山水清音》)
何谓创作观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的最重要的精华是“以神法道”,画山水重在物我的精神感应,“万趣融其神思”。这就是说,宗炳提倡的“以神法道”,是在强调山水画的创作应以思维着的精神去探求人对自然的感应。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大道的真质。
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创作观。
(李毅峰 《青山几叠护云屏》)
重立神而不废道,尤其于山水画家更为重要,这就精辟地明确了艺术家的“神思”在“天人合一”的宇宙哲学中的恰当位置。“天人合一”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根本观念,也是至高的艺术境界。
(李毅峰 《云无心以出岫》)
创作观之内涵
山水画是一个大命题,其大是因为创作主体的人是和宇宙相通的。又因这个主体性情的千变万化,使其与山川万象保持着大气流贯,充满生机。这个生机中,除了由山水而引入的浩渺莫测的山水空间外,更可把人对社会、历史、艺术和人生的思考、感悟和阅历融进自己的创作。
(李毅峰 《阅古观山自磅礴》)
清代画家虚谷的一句画语:“石即云也,云即雨也。”石何为云?云何为雨?简直就是禅机。佛家禅语曰:“田地可谓大矣,而不能置于虚空之外;虚空可谓无尽矣,而不能置于吾心之外。故曰:以心观物,物无大小。”
上下四方,古往今来,以至无尽的虚空,是可以容纳在艺术家的“心观内照”之中。可见,艺术家的“心”应该是有多大了。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首先要确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山水画的创作观,并能把自己置身于“观”的核心,在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内涵上做深入的挖掘。
(李毅峰 《心生丘壑法自然》)
创作观之锤炼
明代董其昌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倡导画家要增加文化修养和深入生活,其目的不仅是从生活中找素材,更主要的是说要借助画外工夫的训练,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仰观俯察,通天人之变,铸就正确的山水观。
作为一个艺术家,其作品质量的高低标志,不单是艺术语言的独特和艺术形式的新颖,更多而复杂的内涵是体现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的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力和创作观。
(李毅峰 《朝阳映春山》)
这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尤为重要。山水、自然、人生,都可以物化为纵横交错的点线皴法和极尽渲染的水墨丘壑,这样,笔下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才能达到“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的自然化境,又能入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人文精神。
赘语:
宋代大理学家程颢诗说,“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当代山水画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山水画自其历史上的第一次变革至今已经由传统向现代迈进了一大步,创作观也在文随代迁,应着时代的生活和精神而不断演进。但新时期所带来的新的创作问题,又迫使山水画将要进行更深入和更广大的变革。这就更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山水画创作观,以不至于离开传统文化的根本而妄作创新。(完)
关注艺术 鼓励转发
文化清流 心灵展现
艺术简介
Intro
李毅峰,画家、学者。
更多了解 李毅峰:
李毅峰:学粹悟深 写我心象
(李毅峰《云岩高居图》)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