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多年前,在石家庄韩羽的住所,我见到了这位八旬老人。他亲切,健谈,浑身上下不时散射着睿智。我们交谈了很多艺术创作中的问题,逐步整理,与同道共享。这期是整理的关于“视觉冲击力”涉及的有关艺术中的“理”与“情”的讨论。
李毅峰:对近年来美术评论中常常提及的:“视觉冲击力”一词,韩老师可有看法?
韩羽:近年来我读理论文章甚少,孤陋寡闻,不知“视觉冲击力”缘何提起?仅就字面来看,为了打破千人一面、众人一词的绘画局面,提出视觉冲击,使人耳目一新,这是好事。可在理论上只提“视觉冲击力”是否有点片面,易于使人误解?比如,人的视觉的背后还有思想、情感。换句话说,人的视觉实是受着理性、感情所支配。
(李毅峰《秋放》系列之11)
李毅峰:如果片面地强调“视觉冲击”,最有冲击力的莫过于烟花、爆竹,它可使人眼花缭乱,可是放过了又如何?!灰飞烟灭而已。可我们看到,近些年来的某些绘画作品,画越画越大,越画越细,越来越强调这种“视觉冲击”。甚至为了这种“视觉冲击”,有些作品出现了一些负能量的、丑恶的内容,还有一些特殊题材,甚至引起人们生理反感的形象。而有的作品则吧精力专注于制作手段以及工具的改革,过分地强调了形式感。这些现象,从某种形式上说都是在抓人们的眼球,可以称之为所谓的“视觉冲击”。
韩羽:我觉得这些画家的创作观念有问题,想快出名,不惜放弃艺术的内在生命。我说,与其“视觉冲击”,何若动人心弦?能动人心弦者不过“理”“情”二字。
李毅峰:您所言极是。尤其这个“理”,更为重要。画家有“情”者多,有“理”者少,而对“理”字的认知,很多画家言之太玄。
韩羽:是啊。历史上的五代后梁时期,我们太行山中隐居着一位大画家荆浩,朝夕感悟山川之理,总结出《笔法记》。其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成就北派山水之祖,这才是“理”与“情”统一于创作的大家,因为他的“理”与“情”已经扎根于山川了。
(李毅峰《秋放》系列之12)
李毅峰:是啊,创作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能“玩玄”。我记得有一篇美术评论文章,就绘画中笔墨的黑白关系之理,大谈其“知白守黑”,大谈其“法自然”之“道”。“道”就能这么容易地从笔墨的黑白关系中演绎出来?老子讲“道”,还用了五千言哩。这种空乏的从理论到理论,若是能从他描绘的对象身上看出对象本身所不具有的东西来,用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话叫“白昼见鬼”。
韩羽:其实绘画中的“理”没有这么玄。它至浅显,当然也至深刻。它是来自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结果。并将观察得来的抽象认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画中之“理”与画中之“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之,无物之“理”则空空洞洞,无理之“物”则毫无意义。所谓的“道”也是用来演示“理”的,只不过是很多画家知行不一,所以必然使理论和创作分离。
李毅峰:将抽象认识化为可视可信的形象,这是绘画创作的最紧要处,最见功力处,也是最见独创性之处。刘勰有句话:“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一语说中了创作中的最难处。要想使理论和创作不分离,解决这难处,功夫在画外。而“功夫”二字,尤须认真领会揣摩,非笔墨二字所能奏其功。
记得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台词:“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躺下了,站着的才有资格讲话。”仔细体悟,这就是至真的“道”“理”。
就您讲的画中之“理”与画中之“物”我却有一念为例:齐白石有一幅《他日相呼》图。图中画了两只鸡雏互争一条虫子。“他日相呼”是画中之“理”,是对见利忘义者的嘲讽,两只鸡雏是画中之“物”。我说这画的典范意义不在笔墨,而在“理”与“物”的相反相成,浑然一体形成矛盾关系,这是作品内在的视觉冲击力。
(李毅峰《秋放》系列之8)
韩羽:对,对!不管是用心去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还是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艺术观决定着创作的方向。齐白石的这种“理”与“物”是通过“变形”实现的。“变”事物之“形”是在提高思想、深入生活、磨练技巧、学习传统和加强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自然形成的一种认识观和创作观,这是“理”。
李毅峰:当年的齐白石能从“冷逸”和“识者寡”变为艺术内涵与形式的高度集中、高度变形、又高度为观众接受的艺术。艺术是应该有一个个性解放、创作自由的过程,这是“情”。但发展到一个阶段后还要扎根泥土,是草本变成木本,根植于生活。这又是“理”。只有这样,艺术才可能为大众所接受,有“情”有“理”,这恐怕就是艺术规律吧。
韩羽:对!研究艺术规律,实际上也就是研究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视觉冲击是一种是一种审美体验,但一定要把视觉的审美体验变为心理的审美体验。
倪云林说他画画是抒胸中“逸气”,说的是“情”。后人效颦,也说过不少与此大同小异的话。我是个俗人,对这类说法我固然相信;但我更相信他没说出的另一半。那就是画画儿更为的是让人看,而且希望看了以后真正从心里叫一声“好!”,那才叫有“理”。
李毅峰:韩老,我意“观众与作品是什么关系不过是作品提供可供想象的主题和图式,观众是根据画面充分驰骋其想象”。也就是说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观众的参与创造,两者是合作关系。比如人的两条腿,作者是一条腿,观众是一条腿,一齐并力,才能迈步。如果无视观众,只剩下一条腿,靠蹦,又能蹦得了多远?
韩羽:是的。好的作品是有“情”有“理”的,只有“理”,那是教科书、解剖图;只有“情”,那叫“野狐禅”,容易失之没规没距。有“情”有“理”,才能知行合一,作品才有意义。
李毅峰:所以,真正的“视觉冲击”来自于作品的内涵,而有“情”有“理”是一幅作品的精神核心。我特别喜欢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讲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八个字。“超以象外”、神游八荒,是“情”,“得其环中”、法于天道,是“理”。如果从美术史来论,“传统”是“理”,“创新”是“情”。所以,好的作品,也是要循着历史文脉来进行时代文化的演绎。(完)
关注艺术 鼓励转发
文化清流 心灵展现
艺术简介
Intro
李毅峰,画家、学者。
更多了解 李毅峰:
李毅峰:学粹悟深 写我心象
(李毅峰《空山会岑寂》)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